向光而行的白衣天使

张效房,192010月出生于河南开封,回族人,中共党员,任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后研究生指导教师。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199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1998年被河南省政府授予科技功臣荣誉称号、2005年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全国唯一获得者,同时他还是2015年全国最美医生,2018年感动中原人物和2021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

图片包含 游戏机, 站, 蓝色, 大

描述已自动生成

从事眼科专业医疗、教学、科研工作70余年,在眼外伤、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方面具有较深造诣。他在眼科事业方面有38项发明和改进,以其名字命名的“‘张效房法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优秀成果奖,被认为是建国以来我国眼科学对世界眼科学的两大贡献之一。他所引进、改进的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手术,连续8年被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推广应用,并定为规范术式。

人手里拿着书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张效房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立志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1936-1939年于省立开高(现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就读。193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于家乡遭到日寇侵占,很多学生无任何经济来源,仅靠学校发放的贷金补贴生活。自入学伊始,张效房就进入半工半读的生活状态,当时医学院的老师都是留德的博士,医学生上课必须学德语,没课本不行。张效房领了写讲义的差事,没有报酬,但可以补贴灯油。他还当家教、在嵩县的中学代课,用薪酬帮助了另外两位同学。虽生活艰苦,但张效房却立志学医救国,为人民医疗疾病,为病员治疗伤患。

人在玩电脑

描述已自动生成

1945年,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张效房留校工作,成为一名眼科医生,为眼疾病人传送光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效房来到河南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因为医术精湛,30岁就成为了医院眼科负责人。上世纪50年代,张效房留意到众多工业生产从业者中,时常有操作不当或意外导致铁屑、铜屑、石屑等异物进入眼睛的患者,如不及时取出,很可能导致失明,为攻克这个世界性难题,张效房苦心钻研、反复设计试验,经历重重磨难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方法,其中薄骨定位法、方格定位摘出法等,眼科界曾称为“张效房法”。20世纪末,张效房又解决我国白内障问题,从国外引进新技术,并不断改进。他改进的方法被国家定为“视觉第一 中国行动各级医疗队和治疗点的规范手术方式,面向全国基层医院推广。

男人在吃东西

描述已自动生成

在学生眼里,张效房是德高望重的老师。70多年来,他培养了大量的眼科学临床人才。张效房常对学生说,手术刀重量很轻,但拿手术刀的人要举轻若重。因为这把刀寄托了病人的希望,甚至生命。在手术台上,医生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要将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在那个时候,医生眼里应该只有病人。如果做不到这些,就不配当医生。

愿做春蚕、吐丝不已、至死方休;甘当蜡烛、奉献光明、耗尽自身。这是张效房教授的座右铭。70多年来,他没有离开过眼科临床一线。亲自带教研究生、修改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论文、身体允许时坐门诊、主编眼外伤杂志《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撰眼科学领域抢救性著作《张效房眼外伤学》……

“是百岁寿星,更是大医精诚;是医学先锋,更有医者仁心。为了光明世界的璀璨,用毕生的爱与温暖,让无数心灵的窗户晶莹透亮,闪闪发光。”这是张效房教授在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上的致敬词。作为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102岁的张效房教授见证了中国眼科事业从起步到飞跃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