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中校门
1953年7月,我从开封一中初中毕业了,顺利考上心仪已久的河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注:1953年,河南大学需要办附中,省立开封第一中学改名为“河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简称是河大附高,这在当时是河南全省排名最靠前的一流学校,也是河南历史最悠久的中学。母校创建于清末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今年迎来了双甲子校庆,作为一位老校友,回忆往昔的学习生活,心情特别激动,充满感恩与幸福。
(图一:杨育彬先生就读高中时期的学校大门)
(图二:杨育彬先生就读高中时期的大操场)
我们高中的面积很大,位于市区东大街以北,北兴街以西,文庙街以南,财政厅胡同以东。欧式校门,坐北朝南。进大门后是长约100米,宽约60米的大操场。操场西南有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操场以西有团委会、学生会、卫生室、广播室、学生宿舍院。操场以北为百米长的两层教学大楼,教学大楼中间为三层,有学校图书馆。教学大楼以北还有教室、礼堂、学生宿舍院、食堂、篮排球场。校园西北部有教研室、党支部、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校园东北隅有后来的校办工厂院。很有印象的是,进大门传达室的东隔壁还有一处理发室。这个学校的格局自1935年的河南省立开封初中到1964年的河南省开封高中近30年没有改变。一直到1964年学校迁到南关区铁路北沿街为止。
1953年,我们入学时没有金属质地的校徽,只有一块用布印制的校徽,上面分两行印字,上行是河大附属高中,下行是某某班学生某某某。这在当时是一种荣誉,布制校徽缝在上衣左侧口袋上方,我已经是高中学生了,很有些飘飘然的感觉。
高中课程设置很多,前后有近20门功课,而每门功课的深度又远远超过初中阶段,学习任务很重。记得开学不久上代数课,高振之老师讲了一段课之后,在黑板上展开了一个较为复杂方程式的演算,密密麻麻写了黑板三分之一的版面,真是让同学们看得眼花缭乱。一次上物理课,陈子正老师出了一道题,让我在黑板上演算,演算过程中我把数字后面的名数都省略了,直到最后的数据才添上名数。虽然题做对了,但还是受到陈老师的批评。他说:“一些大家在高级演算题的过程中才省略名数,而你们刚上高中的学生,却不可以这样,要按部就班,演算中间每一步的名数一个都不能少,这样才能学习踏实,锻炼自已。”批评完了,只给了个3分,算勉强及格。陈老师批评得很对,从此以后做题就认真多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认识的提高,祖国大建设的召唤,大大增强了高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每学期考试,大家都力争拿出最好的成绩向祖国汇报。除了通常的笔试之外,还有个别课目是口试,由于过去很少采用口试,所以就更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如二年级期末时物理课的口试,应考的同学抽题之后,稍作准备就回答魏仁泰老师的提问。记得我抽到的是热学关于波义耳·马略特定律的一些问题,回答时班主任高中老师和全班其他同学就坐在现场观看,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这毕竟能让同学们受到锻炼。
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我的成绩还算可以。当时都在学习苏联,衡量学习成绩的百分制也改为五级分制,5分是优秀,4分是良好,3分是及格,2分则不及格。从学校发的成绩单看,我每学期每门功课的成绩都是5分或4分,还没有3分的。其中一年级下期成绩最好,除政治常识、俄语、几何三门课为4分外,其余语文、代数、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制图八门课均为5分。(图三)
(图三:杨育彬先生高中时期的成绩单)
丰富的课外活动
除课堂学习之外,学校各种课外活动也很丰富多彩。一年级夏收时,组织大家下乡支农劳动,我们班到开封东郊十里铺村参加麦收,同班张金海、张金梁兄弟俩的家就在那里。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从静态的脑力学习生活,一下子投入到紧张的夏收劳动中,大家都得到了又一番的锻炼和洗礼。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麦收,体验到了唐诗中所描述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切身感受。
二年级初冬时,正赶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国农村的个体农户纷纷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后称为初级社。开封市东北远郊的袁坊乡,有赵清波农业生产合作社,搞得红红火火。学校组织去参观,我们班主任高中老师带领全班同学背着行李带着干粮步行近20公理到了袁坊乡。社长赵清波介绍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大家参观了较为整齐的农田、集中饲养的牲畜、为数不多的农业生产机械和老式农具……晚上还在农村住了一夜。回校后,大家都写了一篇作文,记述这次活动的见闻和收获。
1954年5月14日,在开封市刷绒街河南省图书馆报告厅里,我们一批爱好文学的高中生到这里听著名青年作家李准所做如何学习写作的报告。他最初以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而名扬省内外,后来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老兵新传》《龙马精神》《大河奔流》等一批作品,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李准在报告中提出要体验生活,认识生活,熟悉生活,文艺作品就是对人的刻画,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物适当安排在自己的作品中。要学会管“闲事”,即使到了人多的饭馆里吃饭,也可以多听听诸多人等之交谈。体验生活并非只是下乡下厂,学校的生活也可以。敏感对于作家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看一个人就像看爱克斯光透视一样,能看到人的心肺和内部一切他没有说出的想法。要勤练习,要多写,永远不写就永远不会写,最初最好写短的、精炼的,对自己要求要严格……报告会后,李准同志又给大家题词,在我的日记本上写的是:“读书要细心!李准5.14”。听作家的报告还是很有收获的。
三年级时,我们在开封市人民会场听著名翻译家曹靖华的访苏报告。讲到苏联自动化的水泥厂、巴库里海上的石油钻井塔、巨大的古比雪夫发电站和斯大林格勒发电站,还有最先进的原子能发电站。又讲到用飞机喷撒农药灭害虫,米丘林学说的广泛应用,创造新的植物,改造大自然,改造大沙漠,归根到底还是一句话:“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在当时是非常鼓舞人心的。我们要努力学习,向科学进军,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学校还经常组织一些文艺活动。由我们班主仼高中老师导演,班上排演了当时风靡全国的讽刺话剧《新局长到来之前》。班上戴眼镜胖乎乎的蔺子印同学,表情丰富,普通话很标准,扮演只会巴结领导而不关心群众生活的总务科长;相貌端庄的魏华忠同学,饰演新调来的局长;另有段树森同学扮演一个勤勤肯肯的小公务员。剧情很风趣,在学校演出也很成功。高老师还想让我们班演出《黄河大合唱》,由颇有风度的张戡同学领唱,后来终因难度较大而作罢。但我们也算学会了有关黄河的几首歌曲。还记得同年级三班演出的舞蹈《打盅碟》,描写朋友们聚餐之后,意犹未尽,男男女女手拿洗过的盅碟之类的餐具,翩翩起舞。其中还需要几位女演员,而我们河大附高当时只收男生,于是选几位眉清目秀的同学男扮女妆,也很有模有样,尤其是领舞的李鹏同学,扮相俊美,演出十分精彩。河大附高也很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一些球类和田径项目在开封甚至全省中学里名列前茅。学校也举行过运动会,包括球类、田径、拔河等比赛,我们班也多次获奖。还记得有一天晚上操场灯火通明,学校让每个班抽一些体育尖子进行表演。我们班让包括常贺璋和笔者在内的三位同学,在1.3米的高度,用当时流行的跨越式、滾式、剪式和俯卧式四种跳法,表演跳高。最受欢迎的还是同年级三班臧庶铭同学表演的单、双杠,动作优美、完整,像个体操运动员的风度。
说起体育运动,还有一段亲身经历的佳话需要一书。1955年9月下旬,开封市举行运动会,我们班王兴同学,平时800米跑成绩相当好,也报名参加。原订在周一举行,后因阴雨又通知推迟在下周二。于是周六下午王兴同学就回开封市东北远郊的辛庄村家里去了。谁知计划赶不上变化,周日上午天气突然放晴,中午更是艳阳高照,市里又通知运动会仍在下周一举行。当时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教体育的白新亭老师十分着急,找到我们几个班干部商量,于是我们6位同学自报奋勇,晚饭后拉着一辆架子车,直奔开封东北远郊约16千米开外的辛庄村王兴家。天很黑也没有月亮,土路也不好走,跌跌撞撞,大约在午夜时分才走到他家。王兴也很感到意外,大家躺在他家大屋内的草堆上休息了一阵子,又吃了一些东西,后半夜开始回程,路上怕王兴累,影响运动成绩,让他坐在架子车上一路奔走,天亮时已赶到开封城内,随便吃些早点,就直奔开封龙亭后面的市体育场。没有耽误运动员报到。经过一夜的折腾,王兴的成绩也没有发挥出来,名落孙山。我们6位同学也累得几乎走不动了,但情绪很高,仿佛完成了一次英雄的壮举。
学校对学生思想教育也抓得很紧,结合当时轰动全国的上海某中学学生马小彦接触坏人堕落犯罪并写了墓志铭企图自杀的事件,对学生进行远大理想和人生观的教育。团市委领导方略同志等到学校做报告,学校领导上党课。到了高中三年级,学校党支部还秘密发展了一批学生党员,说是秘密发展,是在上级党委批准后才在学校内公开,我们秋三一班就有来自农村的王兴、朱金明两位同学入党。这在同学们之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由此掀起了大家向党组织靠拢、积极要求进步的热潮。
殷殷高考梦
河大附高是名校,老师们也是名师。1953年的校长王仲平,是从河南省教育厅中教科科长的职位上调来的,颇有些魄力,多次给学生做报告,注意抓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教育。1954年暑假,车光训担任校长,他是一位老八路、老党员,一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办学成绩卓著。他尊重和信任老教师,积极培养中青年教师,教育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1956年河大附高改名为开封一高,学生高考升学率列全省榜首,还荣获全省中学生男篮冠军。我们班三年的班主任都是高中老师,高老师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高材生,是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翻译家马采的弟子,知识渊博,一直教我们语文课。曾担任过教导主任的高振之老师教代数课,常亚清老师教几何课,韩静轩老师教三角课,陈子正老师、魏仁泰老师、高云昭老师教物理课,翟书理老师、李天心老师教化学课,郝守勤老师教俄语课,吴绪任老师教历史课,孟宪和老师教达尔文主义基础和生物课,白新亭老师教体育课……没教过我们的老师也很有名气,如语文老师袁佑汝,数学老师姜冰如,地理老师马子春,体育老师魏子佩,还有高韦伯老师、桑继芬老师,可谓群星灿烂!写到这里,总还觉得有点意犹未尽,特别是对我们三年的班主仼并一直教我们语文的高中老师,1957年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大约是中国知识分子躲不过的“宿命”。正巧高中同班张弓同学出版诗集《砚耕余绕——三余吟草》,其中有他1996年8月写的《贺高中师八秩荣寿》,也代表了我对恩师的感情,特转录于后:
贺高中师八秩荣寿
小引 高中先生,中山大学哲学系高材生。1953~1956年,我就读河大附高,从秋一一班至秋三一班,高中师一直是班主任。与同学情深谊深。记得1956年初春一个周日,我到学校打篮球,适见高老师携长女高节小妹在操场放风筝,笑语欢声,父女同乐,至今难忘。赋词为觞,以贺荣寿。
漫道青春唤不回,清歌一曲破云来!飞雪华发招旧梦,花映童颜启新怀。
五味人生澄酿酒,千番恶语荡腥灰。当年记否平原上,笑送纸鸢腾九垓?
1956年7月,我们全班同学和多位老师在一起拍了高中毕业合影照片。(见图四)
(图三:杨育彬先生高中毕业合影)
三年的高中生活,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同学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到毕业的时候,班上有42位同学。其中有陈怀溥,小学也同班,考入西北大学物理系,后留校任教成为教授。蔺子印,考入北京邮电学院,后为河南教育学院教授。常贺璋,班上的跳高运动员,考入北京邮电学院,后到大庆油田搞科研工作。张绥中,考入天津医学院,著名的放射科医生。张弓,著名作家张一弓的弟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后又是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儒的研究生,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立正,初中也同班,考入新乡师范学院物理系,后在开封地区银行工作。张青选,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后到军事科研单位工作。刘继勋,考入北京邮电学院,后为西南电讯工程学院教授。赖孝陶,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郭正伟,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改为无线电系,长学制六年毕业,后为华中理工大学教授,著名激光研究专家。鞠伟生,我们河大附高校学生会主席,考入天津大学,后为北京汽车研究所书记。禇春霖,考入天津大学,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研究员。张家珍,考入北京邮电学院,后到军事科研单位。张金海,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在兰州地质部门工作。朱金明,考入北京邮电学院,后为首钢工学院自动系教授。段树森,考入西北工学院,后为北京某国防大企业高级工程师。魏华忠,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为辽宁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戡,考入天津大学,先后在西安公路学院和河南大学任教,现在美国。邢竹岩,考入河南医学院,后为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主仼、主任医师。朱鸿,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王步俭,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张金梁,考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后在开封地区农机部门工作。郭载方和贾栋,均考入北京石油学院。暴卓然,考入中国农业大学。沈兰荪,考入北京邮电学院,后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刘玉堂,考入唐山铁道学院,后为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王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一直在外交部工作,长期担仼信使,去过一百多个国家,后为中国驻英大使馆一秘。刘开清,初中曾同班一年,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后为陕西秦腔剧院编剧。武志强,考入郑州大学。李梦庚,考入西北大学物理系。余子政,他家住在河南淅川,即今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水源丹江库区的所在地。他曾绘声绘色讲过儿时大批狼群午夜闯入淅川县城惊心动魄的场面。他也是文学天才,写过反映抗日战争的小说。学校开展批判上海马小彦事件时,他写了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墓志铭”,记得头两句是:“这里埋葬着余子政,他是一个浪费了自己青春的学生……”差一点成了受批判的“名人”。后考入新疆八一农学院。半个多世纪扎根边疆,后又自学取得律师资格。此外,还有张孝文、左孝朋、孔昭伟、申文辉、梁忠仁、孙建华、王志运、费炳钧等同学,也大都在各地高校就读。
三年的高中生活,可圈可点。老师们辛勤的教育,铺就了学生们的人生之路。1956年初的高中最后一个寒假,我曾到秋三三班王鸿年同学家里作客。他的姐姐王鸿玲,1954年考上北大历史系,正在考古专业学习。谈起北大老师知识之渊博,学校燕园环境之优美,祖国历史之悠久,考古发现之神秘,令我心驰神往。加之自己钟爱历史,于是到北大学考古,成了我当年高考的悠悠梦想!1956年7月,在河南大学教学楼参加高考,8月被北大历史系录取,圆了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梦。
(杨育彬先生在家中阅读考古文献)
作者介绍:杨育彬,1953—1956年就读于开封高中,196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曾任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考古学科规划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被评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个人,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主持或参加过郑州商城、侯马晋都新田、新郑郑韩故城、上蔡宋代雕砖壁画墓、三门峡战国及汉唐墓地、平顶山周代应国墓地、焦作府城村商代城址、黄河小浪底水库区等多项大型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考古报告、论文和其他专业文章200余篇。曾获得国家优秀图书奖和多项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入选20世纪中国知名考古学家名录。其长篇学术成就传文收录在《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考古学卷》一书中。
(杨育彬先生向母校捐赠珍贵实物)
(杨育彬先生与夫人、儿子在开封高中合影留念)